日期:2025-09-27 06:53:17
家委会的价值,不在于收了多少钱、做了多少事,而在于是否真正搭建起了平等、互信的沟通氛围。
——女同事说
#
点赞、推荐,顺便★标俺们
四舍五入做新东方精神股东!
新学期开学后,教育圈的风风雨雨就没断过。
近日,广州一廖爸爸怒怼家委会的“群聊天记录”,就刷屏热搜。
原来,开学后广州某小学一年级家长群里,一则群公告突然弹出,要求每位家长交纳300元作为“预存班费”。
图源网络
而这看似寻常的收费,却意外地点燃了一场席卷全网的家校热议。
展开剩余94%一位爸爸站了出来,发出了一连串质疑:
“家委会是怎么成立的?谁选的?为什么没人通知投票?”
“300块钱不是问题,问题是你凭什么替我决定?”
群里顿时炸开了锅。
有人劝他“互相理解”,有人说家委会“出力不讨好”,还有人称他“无理取闹”。
事情并没有止步于群里的争吵。
几天后,廖爸爸一纸举报信投诉到了教育局,不仅质疑家委会的合法性,还指控自己的孩子因自己的直言而被老师孤立。
图源网络
这场发生在广州家长群里的“300元风波”,很快蔓延至全网,掀起一场关于家委会的大讨论。
家委会收班费引发家长质疑,其实是普遍现象。
开学后浙江温州一学校家长就称,七年级开学后不久,家委就在群里发通知,要求每人交1000元班费。
东莞也有家长反映,开学后被告知要收取每生200元班费,“某个班级有47人,近一万的班费要用到什么时候?”
而对以廖爸爸为代表的质疑家长,有网友觉得是“刺头家长”,不懂感恩、不配合集体。
图源网络
也有人赞他是“维权英雄”,做了大多数人不敢做的事。
图源网络
而从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,班费争议的背后,远不止是钱的问题。
家委会,这个本该是家校桥梁的组织,是怎么成了不少家长的“心头刺”?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。
1
是家长代表,还是“第二班主任”?
家委会原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,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。
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,它逐渐变成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放心不下、却又不得不依赖的存在。
NO.1
家委会的“本职工作”与“越界行为”
在理想情况下,家委会既能替家长表达意见,也能帮老师做一些班级日常事务,比如组织活动、统一买文具、管理班费等。
如果这些工作能做到公开、公平、有条理,确实可以帮家长省心,也为孩子创造更良好的班级环境。
不过现实中,家委会常常偏离了这个角色,成了学校的“传话人”和“办事员”。
比如在广州廖爸爸遇到的情况中,家委会没有经过家长讨论,就直接通知要收300元班费。
更严重的是,有些家委会还会替学校收取一些明明不合规定的费用,比如空调费、赞助费、所谓捐赠等,嘴上说“自愿”,实际上带着强迫意味。
图源网络
甚至还有家委会成员借此讨好老师,为自己孩子争取特殊照顾,让家委会变成一种小范围的“权力游戏”。
比如不经投票,就用班费请人打扫教室,或者擅自决定让大家出钱给老师买比较贵的礼物。
而当家长提出不同意见时,还常常被说成“不配合”或者“影响团结”,甚至担心孩子在学校会被冷落。
由此可见,许多家委会没有认清自身定位,进而从“家长代表”变成了“第二班主任”,从“为大家服务”走向“擅自做主”。
NO.2
家委会为何频频“翻车”?
家委会屡屡引发争议,背后其实是很多问题的积累。
最核心的一点,是家委会的权力来源往往不清晰。
很多家委会在成立时就没有做到公开透明——没有提名、没有投票,甚至没有正式通知,只是几位家长和老师商量一下就成立了。
这种“从上到下指定”而不是“由家长推选”的方式,让家委会缺乏广泛的代表性,自然也难以真正代表大多数家长的意愿。
没有正当性的权力,一旦使用就容易引起质疑。
此外,家委会常见的问题还包括账目不清楚、决定不公开、流程不沟通。
收钱时很积极,花钱时却说不明白;办活动时一手包办,事后却没有一份清晰的清单。
图源网络
更深层的问题,是家委会本应代表家长,却常常站到了学校一边。
有些家委会不仅帮老师发通知、布置任务,甚至还替学校做一些本来该由学校做的工作——比如收取不符合规定的费用,或者组织本该属于学校负责的大扫除。
图源网络
说到底,家委会频频“翻车”,反映的是家长和学校之间权力和责任的不平衡。
学校通过家委会转移了一些管理压力和成本,一旦有家长不愿意继续这样,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利,冲突就很难避免。
2
你的班级属于哪一种?
详解家委会的三种模式
家委会其实并不是千篇一律的。
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,在不同类型、不同氛围的学校中并不会出现。
NO.1
公立学校家委会:事务型+润滑剂
在大多数公立学校,家委会的工作和班级日常管理紧密相关。
这些家长志愿者通常要忙很多琐碎的事情:
小到统一买练习本、装饰教室、统计校服尺寸,帮忙组织运动会和文艺表演。
大到收班费、管班费、协调家长值日打扫,甚至协助沟通调课等教学安排。
除此之外,公立学校的家委会还默默承担了一种“润滑剂”的角色。
他们要在学校的要求和家长的期待之间尽量取得平衡。
老师希望家长配合,家长希望孩子被公平对待,家委会就在中间协调,有时要安抚对收费有意见的家长,有时也要向老师反映大家的想法,尽力维持班级的和谐与稳定。
图源网络
但这份差事往往不容易——做得好是应该的,一旦出了问题,家委会常常第一个被批评。
就像一位网友分享的经历:她为班级活动忙前忙后,最后却因为有人说“钱花得不值”而感到委屈,整个班级的氛围也受到了影响。
这种现象其实反映出公立教育中的一个现实:在资源有限、竞争压力大的环境下,家委会的工作很难摆脱功利和焦虑的影子。
图源网络
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长志愿组织,更像是一个在系统夹缝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角色。
NO.2
国际/私立学校家委会:
活动型+沟通平台
国际学校和很多私立学校的家委会,运作方式往往与公立学校很不一样,更贴近国际教育的理念。
在这里,家委会的主要工作不再是处理琐碎的班级事务,而是更像一个专业的“活动策划团队”,专注于为学生创造丰富多样的校园体验。
比如游园会、国际日、慈善义卖、科学博览会等等这些大型活动,通常都由家委会牵头策划和执行。
图源网络
当家长对学校的政策或教学安排有疑虑时,家委会会主动站出来,扮演“谈判代表”和“家长发言人”的角色。
举个例子,之前有所幼儿园因为管理层变动引发家长担忧,家委会不仅组织了座谈,还请来律师帮忙起草正式信函,与教育集团沟通,最终也得到了校方的书面回应。
图源网络
这种组织能力和维权意识,让家长的声音能够被真正听到,家校之间更像是一种平等对话、共同合作的关系。
此外,这类家委会还有一个优势,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比较强。
成员大多来自不同行业,他们常常借助自己的专业和社会资源,为班级和学校争取更多支持,比如邀请专家办讲座、联系企业赞助、组织参观博物馆等等。
它们的经费来源也更丰富一些,有的是学校专门支持,有的是通过活动募捐或自愿赞助获得。
整体上,这类家委会的氛围往往更轻松、更透明,家校之间也更容易建立信任。
NO.3
民间自发性家委会:
信息共享+情感支持
不在学校正式体系之内的民间自发性家委会,则为我们展示了家长之间另一种互助合作的可能。
这类组织一般不是由学校发起或认可的,而是由一些热心、并有共同需要的家长自发组成的。
它们不受班级或年级限制,更像一个基于共同目标和彼此信任的“家长社群”,主要功能就是分享信息和提供情感上的支持。
图源网络
在孩子升学的焦虑时期,这样的家委会尤其能发挥作用。
一些中学生家长会主动组织线下聚会或线上分享会,向低年级家长坦诚介绍学校的真实状况、师资特点、校园氛围,甚至一些实用的“避坑”经验。
他们分享的不是学校宣传材料上的内容,而是孩子实际的学习感受、跟老师沟通的方法、选课策略等实实在在的经验。
这种真诚的分享,大大减少了信息不透明带来的焦虑,也为家长在做重要教育选择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。
图源网络
更难得的是,这样的群体形成了一个没有功利性的交流圈子。
这里没有必须完成的任务,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分,也没有讨好老师的压力。家长们只是因为孩子可能上同一所学校而联系起来,彼此平等、开放,互相帮助。
当然,因为这样的家委会是自发组织、比较松散的,所以它的持续运作很依赖其中几位家长的热心和负责。
但恰恰是这种自愿自发的特性,让它不那么“官方”,反而更纯粹地回到了“家长帮家长”的初心。
3
国外的家委会怎么做?
看完了国内不同类型家委会的情况,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下国外家委会是怎么做的。
NO.1
英国家委会:
代表家长,不碰钱、不越权
英国家委会的运作方式和我们常见的很不一样,他们的核心原则非常明确:代表家长、制约权力、保持透明。
成员都是自愿报名,再通过民主选举产生。
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定期收集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。
内容涵盖很广,小到校服款式、午餐时间,大到学费为什么上涨、代课老师是否合格。然后由家长代表和学校正式沟通,并要求学校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明确的公开回应。
能改的马上改,不能改的也要解释原因。
整个过程公开透明,所有沟通结果都会告知全体家长。
这种做法确保了家委会真正代表家长,而不是变成学校的附属。
图由AI生成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英国家委会对“钱”非常谨慎,从根本上了避免了很多争议。
他们没有“预收班费”的做法,任何需要费用的活动都坚持“一事一议”。
比如要组织毕业旅行或给老师买礼物,会事先公布详细预算,由家长自愿决定是否参加,活动后一定会公开开支明细和收据。
家委会不直接管理钱,也不设立什么“集体资金”。
这种透明和自愿的方式,彻底避免了摊派可能,也让家委会保持了一个沟通平台的纯粹性。
这种模式虽然不一定能完全照搬到国内,但其精神值得借鉴,家委会的价值不在于帮学校“做了多少事”,而在于能不能真正代表家长,维持公平和透明,让家校合作回归信任与合作的本质。
NO.2
美国家委会:
专业、系统的支持力量
了解了英国家委会的运作后,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的情况。
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是美国最大的儿童教育倡导组织之一,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。
它从一开始的民间运动,逐渐发展成一个覆盖全国、拥有数百万成员的组织网络。
美国家校合作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有一套系统化的支持框架。
在开展家校合作项目时,该协会通常会培训一批“学校支持专家”,让他们与老师和管理人员配合,准确发现哪些学生需要帮助,并给予有针对性的专业支持。
图由AI生成
例如,在2022到2024学年之间,某支持项目为全美100多所中小学的12,500多名学生提供了总共22,000小时的专业服务,还建立了2,700小时的家长沟通通道,切实增强了家校之间的联系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家委会并不只是一个辅助角色,它还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。
家长可以通过家长教师协会表达意见,无论是学校的政策、课程安排、预算,还是人事问题,都可以借助这个渠道发声。
这种共享权利的做法,真正把家长视为教育的“合作伙伴”,而不只是“配合者”。
总的来说,他们正通过专业化支持和制度化合作,把家庭的力量真正融入孩子的教育过程,最终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更加支持、更加公平的成长环境。
家委会引起的讨论,背后不仅仅是几百块钱的事情,更关乎权力、透明和信任这些根本问题。
一个好的家校环境,需要清晰的权责界限、公正的程序,以及随时愿意对话的态度。
学校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,制定明确规则、开放沟通渠道并接受监督,而不是躲在家委会后面;
家委会也要真正代表家长,做到透明、尊重权利、克制权力;
让基于此的家校共育,对家长来说不是徒增新的压力,陷入更孤立的处境;
而是真正让家长身上已经很重的压力,能尽可能的轻一点。
参考资料:
[1]桌子的生活观-看完广州父亲家长群“聊天记录”事件,我理解他的愤怒……
[2菊学姐-开学前有家长花500元请保洁,打扫教室卫生,这届家长被“潜规则”了
[3]萌芽研究所-广州家长怒怼家委会刷屏后,我想起十年里见过的5类家委会,“酸甜苦辣,只有自己懂”
[4]安潇-三百块“班费”背后:广州廖爸爸、英国家委会和印度家长的不同剧本
面对小朋友,新东方有编程、美术、机器人、科学等素质课程,也有口才、写字、脑力、故事表演等素养课程,还有游学营地喔;
面对高中生、大学生,有留学咨询、出国考试、大学四六级、考研、专升本、成人英语;
反正,我们提供全程体系化教育教学解决方案,只要是你想学的,我们都有(嘻~)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